|
 |
芋頭花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
【拼音名】Yù Tou Huā
【英文名】Flower of Dasheen
【別名】芋苗花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花序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 采收和儲藏:花開時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芋,濕生草本。根莖卵形,常生多數(shù)小球莖,褐色,具纖毛。葉基生,2-3枚或更多,葉柄肉質,長20-90cm,綠色,基部呈鞘狀;葉片卵狀廣橢圓形,長20-50cm,質厚,盾狀著生,先端短而銳尖,基部耳形,耳片鈍頭,全緣,呈波狀;ㄐ虮紊,短于葉柄;佛焰苞長短不一,一般為長20cm左右;管部綠色,長約4cm,粗2.2cm,長卵形;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,長約17cm,展開成舟狀,邊緣內鄭,淡黃色至綠白色;肉穗花序長約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長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長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長4-4.5cm,先端驟狹,附屬器鉆形,長約1cm。期期2-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性味】味辛;性平;有毒
【歸經(jīng)】胃;大腸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理氣止痛;散瘀止血。主氣滯胃痛;噎膈;吐血;子宮脫垂;小兒脫肛;內外痔;鶴膝風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【注意】《四川中藥志》1960年版:無炎癥及出血者忌用。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治隔食,炒用。 2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治胃氣痛,除濕。 3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內外痔瘡,吐血及小兒脫肛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