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天仙藤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【拼音名】Tiān Xiān Ténɡ
【別名】都淋藤、三百兩銀(《補缺肘后方》),兜鈴苗(《圣惠方》),馬兜鈴藤(《普濟方》),青木香藤(《本草備要》),長痧藤(《南京民間藥草》),香藤(《浙江中藥手冊》),臭拉秧子、癢辣菜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莖葉。霜降前后葉未脫落時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植物形態(tài)詳馬兜鈴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主產(chǎn)浙江、江蘇、湖北、河北、陜西、江西、河南等地。
【性狀】 干燥莖細長而扭曲,涉黃褐色或青褐色,質(zhì)韌,表面有縱溝紋。葉互生,多皺縮破碎。完整的葉片呈三角狀狹卵形,暗綠色,無毛,基部心臟形,兩側(cè)耳狀,具3條明顯的掌狀脈,葉柄細長而扭曲。莖的橫斷面,皮部與中柱部常脫離,并有數(shù)個黃色橢圓形的維管束,髓部白色,中央呈裂隙狀。氣清香,味淡。以青綠色、莖細帶葉者為佳。 除上述品種外,同屬植物北馬兜鈴的莖葉,在少數(shù)地區(qū)亦同等入藥。
【炮制】揀去雜質(zhì),洗凈泥土,悶潤,切段曬干。
【性味】 苦,溫。 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味苦,溫,微毒。 ②《綱目》:苦,溫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 ①《本草求寡》:入肝、脾。 ②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、腎三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行氣化濕,活血止痛。治胃痛,疝氣痛,妊娠水腫,產(chǎn)后血氣腹痛,風濕疼痛。 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解風勞。得麻黃則治傷寒發(fā)汗,與大黃同服墮胎氣。 ②《綱目》:流氣活血。治心腹痛。 ③《本草備要》:治風勞腹痛,妊娠水腫。 ④《本草再新》:涼血活血,去風利濕,走經(jīng)絡,兼治腰腿腫疼。 ⑤《本草正義》:宣通經(jīng)隧,導達郁滯,疏肝行氣,止心胃痛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或作散劑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爛敷。
【注意】 體虛者慎服。 ①《本草匯言》:諸病屬虛損者勿用。 ②《得配本草》:氣血虛者禁用。
【附方】 ①治產(chǎn)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氣腹痛:天仙藤五兩。炒焦,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腹痛,炒生姜、小便和酒調(diào)下;血氣,溫酒調(diào)服。(《普濟方》天仙藤散) ②治疝氣作痛:天仙藤一兩,好酒一碗,煮至半碗服之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 ③治癥瘕積聚及奔豚疝氣:天仙藤一兩(炒),乳香、沒藥、玄胡索(醋炒)、吳萸、干姜各二錢,小茴香五錢。共為末,每服三錢,好酒調(diào)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 ④治婦人有水氣而成胎,以致兩腿足浮腫:天仙藤(洗,略炒)、香附子(炒),陳皮、甘草、烏藥(軟白者、辣者,良)各五分。為末,上每服五錢,生姜、木瓜、蘇葉各三片,水煎,日三服。(《婦人良方》天仙藤散) ⑤治痰注臂痛:天仙藤、羌活、白術、白芷梢各三錢;片姜黃六錢,半夏(制)半兩。上銼,每服三錢,姜五片煎服。間下千金五苓丸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天仙散) ⑥治乳腺炎:鮮天仙藤適量。揉軟外敷,每日換藥一次。(《江西草藥》) ⑦治毒蛇毒蟲咬傷,痔瘡腫痛:天仙藤鮮品搗爛敷患處。(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