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天牛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《本經逢原》:天牛,取治疔腫惡瘡,出箭鏃、竹木刺最捷,與螻蛄不殊。如無嚙桑,他樹上者亦可。焙干為末,蜜調敷之。
【拼音名】Tiān Niú
【英文名】Long-horned beetle
【別名】蠰、嚙桑、天螻、嚙發(fā)、天水牛、八角兒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溝脛天?苿游镄翘炫、天?苿游锷L炫<捌浣壚ハx的全蟲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or2.Apriona germari(Hope)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星天牛,全體黑色,有金屬光澤。具有小白斑點。觸角第3-11節(jié)的每節(jié)基部有淡藍色毛環(huán)。前胸背板中瘤明顯,兩側另有瘤狀突起,側刺突粗壯。鞘翅基部顆粒大小不等,鞘翅每側約有20個小形白色毛斑,排成不整齊的5橫行。 2.桑天牛,體黑色,全身密被絨毛。雄蟲觸角超出體長2-3節(jié),雌蟲由僅較身體略長。額狹,復眼下葉大而橫闊。前胸背板寬大于長,兩側中央具細尖刺突,前后橫溝之產有不規(guī)則的橫脊線。鞘翅中縫、側緣及端緣通常有一條灰色窄邊,其部有黑色瘤狀顆粒,翅端的內外端角均呈刺狀突起。足細長,被灰白色短毛腿節(jié)大,內側有縱溝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活動于蘋果、梨、櫻桃、花紅、柳、白楊、桑及榆樹附近。 資源分布: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【性味】味甘;性溫;有毒
【歸經】心;脾經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通經,散瘀止痛;解毒消腫。主血瘀經閉;痛經;跌打瘀腫;疔瘡腫毒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-5只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作膏敷貼,疔瘡腫毒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綱目》:治瘧疾寒熱,小兒急驚風及疔腫,箭入肉,去痣靨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