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酸棗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Suān Zǎo Ròu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.var.spinosa (Bunge)Hu ex H.F.Chow的果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Ziziphus jujuba Mill.var.spinosa (Bunge)Hu ex H.F.Chow [Z.vulgaris Lam.var.spinosa Bunge] 采收和儲藏:秋后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去除果核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酸棗 落葉灌木,稀為小喬木,高1-3m。老枝灰褐色,幼枝綠色;于分枝基部處具刺1對,1枚針形直立,長達(dá)3cm,另1枚向下彎曲,長約0.7cm。單葉互生;托葉針狀;葉片長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,先端鈍,基部圓形,稍偏斜,邊緣具細(xì)鋸齒;ㄐ。2-3朵簇生于葉腋;花萼5裂,裂片卵狀三角形;花瓣5,黃綠色,與萼片互生,雄蕊5,與花瓣對生;花盤明顯,10淺裂;子房橢圓形,埋于花盤中,花柱2裂。核果肉質(zhì),近球形,成熟時(shí)暗紅褐色,果皮薄,有酸味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向陽或干燥的山坡、山谷、丘陵、平原、路旁以及荒地。性耐干旱,常形成灌木叢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西北及遼寧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。
【性味】酸;甘;平
【功能主治】止血止瀉。主出血;腹瀉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